2025, 27(7).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对血清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serum nega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SNRA)患者肌腱滑膜血流状态的评估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在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92例SNRA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腕部伸肌腱Ⅰ~Ⅵ室、桡腕屈肌和指屈肌腱超声检查,分别采用灰阶超声、能量多普勒和超声为血管成像技术对所有肌腱滑膜鞘进行半定量分析和评分并比较。采用Pearson分析SNRA患者超声微血管成像和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分级与(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和28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score,DAS28)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灰阶超声共检查到有790根(35.78%)显示异常,其中1级118根(14.94%)、2级539根(68.23%)、3级133根(16.84%)。超声微血管成像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对790根异常肌腱的滑膜血流显示率分别为87.82%和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微血管成像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肌腱滑膜血流分级有显著差异,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血流分级等级更高(P<0.05)。SNRA患者超声微血管成像和能量多普勒超声血流分级与ESR、CRP和DAS28评分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对于SNRA患者肌腱滑膜血流状态评价更为灵敏有效,可用于临床评估疾病活动性和是否发生肌腱滑膜炎。
刘晓芳 , 黄晓春 , 叶芊君 , 高贵芳 , 原利晶 , 王健
2025, 27(7).
摘要:目的 分析年轻乳腺癌的高频超声图像、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和免疫组化特征,并初步探讨弹性模量最大值(Emax)与分子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乳腺癌患者,均取得病理结果,年龄(25~89)岁,术前均行高频超声和SWE检查,术后免疫组化检查。根据年龄分为年轻组和中老年组,对比分析年轻乳腺癌患者高频二维超声图像、Emax值与不同分子分型的特征,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 年轻乳腺癌高频超声图像特征微钙化(59.65%),后方回声无变化(42.11%)较中老年组(37.0%,30.9%)多见,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6.879, P<0.05;χ2=6.746,P<0.05),Emax值<100kpa在年轻组易出现,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12.634,P<0.05);年轻组淋巴结转移(52.6%),较中老年组更容易发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0, P<0.05);②年轻乳癌组免疫组化因子ER阳性率(52.6%)小于中老年组(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6,P<0.05),KI-67 年轻乳癌组阳性率(75.4%)高于中老年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χ2=4.472,P<0.05);③Spearman 秩相关性分析显示:年轻乳腺癌肿块大小与弹性模量最大值 Emax 呈正相关,(r=0.392,P<0.05);④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轻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间 Emax 值有差异(F=2.820,P=0.048),HER-2过度表达型乳腺癌病灶 Emax 值最大,为(152.37±13.44)Kpa,与luminal A、三阴性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轻乳腺癌患者超声图像更容易检出微钙化,发现早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分子分型与剪切波硬度值有关,最大弹性模量值可以在一定水平上预测分子亚型,为乳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的预判提供一定的依据。
2025, 27(7).
摘要:目的 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结合灰阶超声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产妇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足月单胎顺产分娩8w后发生SUI的70例产妇纳入SUI组,另选取本院同期分娩未发生SUI的70例产妇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膀胱颈前唇厚度、膀胱颈后唇厚度、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度(URA)和膀胱颈前唇杨氏模量值、膀胱颈后唇杨氏模量值;ROC曲线分析SWE与灰阶超声参数单独及联合诊断产妇产后8w发生SUI的诊断效能。结果 SUI组产妇产后8w经会阴灰阶超声膀胱颈前唇厚度、膀胱颈后唇厚度、BND和UR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UI组产妇产后8w膀胱颈前唇杨氏模量值和膀胱颈后唇杨氏模量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膀胱颈前唇杨氏模量值、膀胱颈后唇杨氏模量值和膀胱颈前唇厚度、膀胱颈后唇厚度、BND、URA诊断产妇产后8w发生SU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0、0.827、0.774、0.766、0.737和0.726,敏感度分别为81.43%、88.57%、90.00%、81.57%、58.57%和844.29%,联合检测诊断产妇产后8w发生SUI的AUC为0.907,其对应的敏感度为92.86%。结论 SWE结合灰阶超声对产后SUI具有良好诊断价值。
陈丽妃 , 徐晓红 , 杨柳 , 陈西燕 , 魏达友 , 王杰鑫 , 吴泽虹
2025, 27(7).
摘要:目的 基于超声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特征联合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探讨其在术前预测囊性交界性卵巢肿瘤(BO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囊性或以囊性为主的粘液或浆液性原发性卵巢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简单随机分配方法以7比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82)和验证集(n=36)。基于训练集的二维超声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采用类内相关系数、单因素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递归特征消除多重组合的特征选择策略,通过Auto Encoder算法分别构建预测囊性BOTs的机器学习模型,包括影像组学模型、深度学习模型及两者的联合模型,并基于验证集对各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测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模型预测囊性BOTs的诊断效能;DeLong检验用于分析模型间的差异性;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决策曲线(DCA)评估模型的临床收益。结果 经过多重特征选择策略,筛选出28个影像组学特征、29个深度学习特征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以及8个影像组学特征和34个深度学习特征构建联合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3、0.74、0.64和0.83、0.67、0.75;深度学习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8、0.74、0.69和0.81、0.67、0.79;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4、0.93、0.65和0.87、0.83、0.88。从训练和验证集的AUC值分析联合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单一影像组学模型或深度学习模型。然而通过DeLong检验发现在验证集中,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与深度学习模型的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良好(P=0.58、0.46)。DCA分析显示联合模型确实比单一影像组学模型或深度学习模型更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结论 基于超声图像的深度学习与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在术前预测囊性BOTs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025, 27(7).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EMI)阴道三维超声(3D-TVS)参数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AUB)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22年4月至2024年1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围绝经期妇女,其中180例围绝经期AUB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后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165例健康女性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42~58岁,平均47.36±4.12岁。对比3D-TVS、HS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评估这两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在诊断围绝经期AUB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CA125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BMI、孕次、产次、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EMI阴道三维超声参数,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EMI平均厚度、EMI形态异常比例以及EMI容积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EMT)、EMI血管化指数(EMI-VI)、EMI血流指数(EMI-FI)、EMI血管化血流指数(EMI-VFI)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MI平均厚度(OR=4.369,95%CI:1.395~6.241)、EMI形态(OR=5.123,95%CI:2.534~8.259)、EMI-VFI(OR=0.472,95%CI:0.375~0.982)均与围绝经期AUB独立相关,结合EMI平均厚度、EMI形态异常这两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显示,这种联合评估方法的约登指数和AUC值分别为0.51、0.798(95%CI:0.725~0.872),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比较3D-TVS和HS对围绝经期AUB病理类型的诊断率,结果显示,在诊断良性内膜病变方面,3D TVS的诊断率高于H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三维超声、宫腔镜、二者联合诊断围绝经期AUB病理类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二者联合诊断子宫内膜增生(EH)、子宫内膜息肉(EP)、癌及不典型增生(AHC)的特异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SML)的灵敏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41,P<0.05)。不同子宫内膜厚度区间的良性与非良性病变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内膜厚度的增加,结构性改变和癌/不典型增
2025, 27(7).
摘要:目的:探讨4D LAQ技术在评估HFpEF患者左房容积、功能及应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7月因心衰症状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患者60例,根据H2FPEF评分,分为HFpEF组(6-9分)37例,非HFpEF 23(2-5分)例,另选取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组25例作为对照组。在二维图像上获取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左房前后径 (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心肌质量指数 (LVMi),计算二尖瓣口峰值流速E与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e"的比值,测量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PSTV)。应用4D LAQ 技术获取左房容积和应变参数,包括左房最小容积 (LAVmin)、左房最大容积 (LAVmax)、左房收缩前容积 (LAVpreA)、左房最大容积指数 (LAVImax)、左房每搏量 (LAEV)、左房射血分数 (LAEF),左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左房储备期、管道期及收缩期纵向应变 (LASr、LAScd、LASct),左房储备期、管道期及收缩期圆周应变 (LASr-c、LAScd-c、LASct-c)。比较三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HFpEF组与非HFpEF组之间左房4D LAQ参数的独立预测因子,并采用ROC曲线对其进行评估。结果:与健康组比较,HFpEF组的年龄,BMI,NT-proBNP,LVMI,TV,LAVmax,LAVImax均增大,且多见高血压病史患者,而LVGLS,LAEF,LAaEF,LApEF,LASr、LAScd、LASct,LASr-c、LAScd-c、LASct-c均较健康组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FpEF组比较,HFpEF的NT-proBNP,LVMI,LAVImax均增大,且多见高血压病史患者,LVGLS,LAEF,LAaEF,LApEF,LASr、LASct,LASr-c、LAScd-c、LASct-c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HFpEF组与健康组比较,非HFpEF组的年龄,BMI,NT-proBNP,TV,LAVmax,LAVImax均增大, LVGLS,LAaEF,LASr-c、LASct-c均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pEF组与非HFpEF组的左房四维容积与应变参数通过单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LAVImax,LASr,LASct,LASr-c, LASct-c,LAScd-c的P值<0.05,在经过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LAVImax,LASr,LASct, LASct-c的P值<0.05。LAVImax,LASr,LASct,LASct-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分别为 0.642(95%CI 0.517-0.754),0.629 (95%CI 0.504-0.742),0.657(95%CI 0.533-0.767), 0.802(0.688-0.888), LASct-c的AUC明显高于LAVI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D LAQ技术可无创定量评估HFpEF患者的左房容积及心肌应变情况,尤其LASct-c对HFpEF患者的左房功能评估效能最佳。
2025, 27(7).
摘要:目的 分析脐动脉发育不良胎儿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脐动脉发育不良胎儿与围产期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产前超声诊断为脐动脉发育不良的106例病例,观察胎儿脐动脉内径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随访妊娠情况及产后新生儿结局。结果 106例脐动脉发育不良病例,3例于孕20周前检出,61例于孕中期检出,42例于孕晚期首次检出。脐动脉发育不良超声表现为:膀胱两侧脐动脉血流充盈情况不同,羊水中观察正常脐带的“品”字结构消失,横切面测得两条脐动脉内径不一致,较粗脐动脉和较细脐动脉平均内径分别为(3.86±0.95)mm和(2.37±0.64)mm;较细脐动脉S/D、PI、RI均高于较粗脐动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52例胎儿合并其他畸形,其中胎儿脑室或后颅窝池异常11例,三尖瓣反流7例(6例少量,1例中量),肾盂分离8例,胎盘血窦10例,合并心脏异常10例。2例胎儿妊娠结局较差(1例出生后呼吸窘迫,1例引产),余50例均随访至出生后,妊娠结局良好。结论 应用产前超声实时监测脐动脉发育不良胎儿的血流动力学,可以及时指导临床进行适当干预,从而避免围产期不良结局的发生。
郭文静 , 吕海霞 , 彭锦锦 , 武新峰 , 刘启凡 , 崔帅 , 姚俊东 , 张周龙
2025, 27(7).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新型评分模型预测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常规内科治疗短期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3年12月至2024年6月临床诊断为RA患者174例,根据入组顺序将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121例和测试集53例。采集患者腕关节二维超声、能量多普勒超声(PDUS)滑膜血流、超微血流成像(SMI)滑膜血流图像并对骨侵蚀、滑膜增生、关节积液、PDUS滑膜血流及SMI滑膜血流进行半定量分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所有患者均于常规内科治疗3个月后行28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SA28评分)判断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RA患者短期常规内科治疗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超声新型评分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模型对RA患者常规内科治疗短期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训练集与测试集临床资料及超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训练集和测试集中,治疗达标者分别有82、30例,治疗未达标者分别有39、23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SR>54 mm/h、CRP>26.56 mg/L、PDUS滑膜血流Ⅱ级均为预测RA患者常规内科治疗短期疗效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将3个变量的风险得分相加得到疗效未达标预测评分,总分0~5分。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新型评分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842(95%可信区间:0.756~0.928),灵敏度为76.92%,特异度为91.46%;在测试集中的AUC为0.808(95%可信区间:0.682~0.933),灵敏度为78.26%,特异度为83.33%。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超声新型评分模型在预测RA患者常规内科治疗短期疗效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025, 27(7).
摘要:目的:探究高频超声(HFUS)、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SWE)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西苑医院130例T2DM伴DPN患者作为研究组,65例单纯T2DM患者作为对照组,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HFUS、SWE参数[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横截面积(CSA)、杨氏模量值(Emean)、剪切波速度(SWV)],研究组均行常规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估预后情况,比较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治疗前HFUS、SWE参数,应用独立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治疗前HFUS、SWE参数对T2DM伴DPN患者预后的影响,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治疗前HFUS、SWE参数预测T2DM伴DPN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研究组治疗前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CSA、Emean、SWV均高于对照组、健康对照组,对照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研究组预后不良患者治疗前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CSA、Emean、SWV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独立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CSA、Emean、SWV均为T2DM伴DPN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治疗前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CSA、Emean、SWV单独预测T2DM伴DPN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0、0.772、0.782、0.780、0.771、0.786,均在0.7以上;治疗前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CSA、Emean、SWV联合预测T2DM伴DPN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922,大于各参数单独预测的AUC(P<0.05)。结论:HFUS、SWE测量T2DM伴DPN患者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CSA、Emean、SWV均与预后显著相关,联合检测可为临床预测患者预后提供可靠临床依据。
2025, 27(7).
摘要:摘要 目的 总结成人IA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分析漏误诊原因,旨在提高成人IAA患者的超声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1月到2023年12月于本院经手术和/或CT诊断为IAA的成人IA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IAA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9-56岁。7例患者A型5例;B型2例。5例患者降主动脉血供由丰富侧枝供给,1例由动脉导管供给,1例由动脉导管和侧枝循环共同供给。超声正确诊断主动脉离断4例,1例误诊为主动脉弓缩窄;1例误诊为主动脉弓发育异常,怀疑双弓伴右弓缩窄;1例漏诊。7例患者中4例行手术治疗。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准确诊断成人IAA,但因声窗受限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合间接征象如左心室肥厚,腹主动脉血流频谱异常等,考虑存在IAA可能。
张双双 , 乔晓慧 , 陈虎艳 , 陈淑英 , 丁红 , 李侠 , 赵天瑜
2025, 27(7).
摘要:目的 分析破裂表皮样囊肿的高频超声图像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6例破裂表皮样囊肿和215例未破裂表皮样囊肿的高频超声图像,比较二者超声图像特征的差异。 结果 破裂表皮样囊肿最常见于头面部,最大径≥18 mm,可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晰,包膜不完整,内部回声均匀,有低回声碎片,其内或周边可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周围软组织回声增强。未破裂表皮样囊肿好发于躯干,最大径<18 mm,常为椭圆形,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内部无低回声碎片,无周围软组织回声增强,内部及周边常无明显血流信号。结论 破裂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为皮肤或皮下浅表软组织内的囊性肿块,体积较大(≥18 mm)、边界不清晰、包膜不完整、内部回声均匀且有低回声碎片、内部及周边可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周围软组织回声增强,应用高频超声可准确判断表皮样囊肿是否破裂,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徐晨靖 , 陈琳 , 马静怡 , 张硕 , 宋妍 , 吴承凯 , 朱好辉
2025, 27(7).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厚度(CIT)、硬度指数(HC)联合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预测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23年10月至2024年7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PCAD患者79例,根据Gensini评分结果分为高分组(Gensini评分≥37分,40例)和低分组(Gensini评分<37分,39例);另选同期性别、年龄、体质指数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9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超声测量CIT、颈动脉中膜厚度(CMT)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计算CIT/CMT;应用全息血管硬度分析技术评估颈动脉血管收缩期直径(Diam)、血管壁位移(Dist)、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HC。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颈动脉超声参数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IT、HC、TyG单独及三者联合应用预测PCA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CIT增厚,CIT/CMT、PWV、HC、TyG增高,Dis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分组CIT、CIT/CMT、PWV、HC、TyG、Dist均高于低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CMT、Dia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T、HC、TyG是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yG、CIT、HC单独及三者联合应用预测PCA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9、0.726、0.771、0.834,其中三者联合应用的AUC值最高。(与单独应用时比较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IT、HC联合TyG在预测PCA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方面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孙娟 , 王茜 , 张娜 , 韩吉晶 , 李晓菲 , 马雪松 , 王莉
2025, 27(7).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子宫动静脉瘘的产前超声特征、高危因素及产前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23年3月于本院诊断的妊娠期子宫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二维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及血流参数,结合临床表现、妊娠结局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5例妊娠期子宫动静脉瘘,二维超声图像表现为子宫肌层内见条状或不规则形、类圆形无回声(单发/多发)或呈“蜂窝状”,彩色多普勒显示无回声区内有丰富血流信号充填;脉冲多普勒呈高速低阻动脉血流频谱,典型者表现出静脉血流呈动脉化表现,病灶PSV25-150cm/s,阻力指数0.34~0.52。彩色多普勒诊断与核磁共振检查(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相符;其中3例患者阴道流血量大,且孕周均小于20周,3例本院行子宫动脉栓塞后在超声监测下行人工流产钳刮术,术后病灶PSV<40cm/s;1例于外院终止妊娠,1例孕期无明显阴道出血,持续监测病灶PSV<40cm/s,选择继续妊娠至足月剖宫产分娩,Apgar评分10分。结论:掌握妊娠期子宫动静脉瘘超声彩色多普勒特征,及时正确诊断有助于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和保护患者的生育能力。
2025, 27(7).
摘要:目的 制备一种纳米药物MPB-NO,研究其动脉血栓光声成像效果,其光热效应、一氧化氮(NO)释放性能及抗氧化酶活性用于动脉血栓治疗的成效。方法 将NO供体硝普钠(SNP)缀合到介孔普鲁士蓝(MPB)中形成MPB-NO,检测纳米粒基本表征及性能。评估MPB-NO的光热效应和体内外光声成像效果。检测纳米粒在808激光照射下的NO释放量,并探讨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清除性能。观察MPB-NO的细胞毒性和血液相容性。采用H&E染色和多普勒超声评估该纳米粒对体内动脉血栓的治疗效果。结果 MPB-NO呈方圆形颗粒且大小均一,平均粒径(178.97±3.89)nm,平均 Zeta 电位(-17.18±1.31)mV。该纳米药物具备优异的光热转换效应和体内外光声成像效果;在808激光照射下显现出NO释放能力和抗血小板聚集能力;具备抗氧化酶活性。同时该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血液相容性。MPB-NO联合近红外光(NIR)治疗具备各实验组中最显著的体内抗血栓效果。结论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诊疗一体化的MPB-NO纳米药物,其具备优异的光声成像效果、光热转换效应、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为超声/光声成像引导下动脉血栓治疗提供新思路。
联系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临江路74号 邮编:400010
联系电话:023-63811304 邮箱:lccscq@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微信公众号